蘇東天,原名偉堂,1941年2月生,浙江寧海人。1966年杭州大學(現浙江大學)歷史系畢業;1979—1984年攻讀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朝聞、朱丹的美術史論碩士研究生,并留院中國美術研究所工作;1984—2000年在深圳大學任教。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浙江省美協會員、廣東省美協會員、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理事。
畫家在文、史、哲及美術史論諸領域均有卓越的學術成就,發表過百余篇學術論文,出版了《詩經辨義》、《詩經新釋選》、《易老子與王弼注辨義》、《徐謂書畫藝術》、《和平與人道思想的實踐者池田大作》等學術專著。1995年6月獲日本創價大學“創價大學最高榮譽獎”、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“富士美術獎”,1998年2月獲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“東洋哲學學術獎”。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在東京富士美術館旁古梅坪種植了“蘇東天夫婦梅”,以為褒獎和友誼的紀念。
中國畫師從潘天壽,其畫風,是在繼承潘天壽、吳昌碩藝術之長的基礎上,吸收明、清以來的各大家的精華,廣采博取,立足時代,努力創新,逐步鍛造出沉雄博大、清新瑰麗的獨特藝術風格。喜作巨幀,擅畫梅、竹、藤籮等,格調深邃而高華,雄渾而清純,蒼勁而妍麗,鮮艷而典雅。蘇東天擅長用筆,筆力可扛鼎,其屋漏痕、折釵股的用筆,使他筆下的線條蒼勁渾厚、柔化含蓄,骨力雄強而又剛柔相濟。其筆墨氣韻之生動、意境之優美、內涵之豐富、境界之高古,實為古今罕見。
蘇東天書法是融古今正草隸篆于一爐的獨創性藝術。其獨特的行書,既有金文、石古文的篆味、漢碑的隸書味、魏碑的刀味,又有二王、顏柳、張旭懷素、東坡山谷、及明清乃至近代各家的書味。他的書法,將正草隸篆、碑和帖,都予以綜合吸收,并廣采博取,取精用宏,以無為之心對有為之形而集之大成,創造出了沉雄渾厚、清新壯美而獨特新穎的書法風格。
|